楼市政策“基础设施”夯实 房地产信用体系逐步建立
分析人士认为,信用体系建设不在常规的房地产调控手段之列,而更应被看作房地产领域规则框架里的“基础设施”。
近日,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一批失信及违法违规房地产企业名单,这些企业将在全省范围内被禁止新项目开发建设。其中,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的企业达到756家,涉及保利、金地、万达等一批大型房企。
黑龙江省各地市住建、规划、棚改征收、公积金管理部门等将对这些企业进行联合惩戒,在加大监管力度和频次基础上,禁止其建设新项目。
这是各地开展房地产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部分。2017年,31个部委签署对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惩戒的合作备忘录。此后,各地通过稽查等手段,不断曝光失信主体,涉及土地开发、房地产建设、二手房交易、公积金提取等多个层面。
近期,随着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治理行动的展开,各地又集中曝光一批失信主体。
分析人士认为,信用体系建设不在常规的房地产调控手段之列,而更应被看作房地产领域规则框架里的“基础设施”。只有建立信用体系,才能在确保市场合规运行的前提下,使调控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曝光多类失信主体
随着此轮房地产调控的深入,各地频繁开展对市场秩序的稽查工作,并不断曝光失信主体。最近一个月来,仅长沙就曝光两批房地产领域的失信主体。
7月11日,长沙市住建委曝光一批住建领域失信行为,其中珠江悦界商业中心项目因违反长沙市“反炒房”攻坚战九条措施,向买受人收取认筹金而被曝光。此外,200余家中介机构门店因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或关门歇业逃避执法检查而被曝光。被曝光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被记入信用“黑名单”。
一个月后的8月13日,长沙市住建委再度曝光一批住建领域失信行为,涉及34家不良行为和其他不诚信信息的企业。其中有三家企业因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到位被曝光。
同时,有100家中介机构门店因关门歇业逃避执法检查而被曝光。
最近一年来,各地类似的检查和曝光不断出现。不仅有地方政府层面的行动,中央部委也曝光了一批违规企业。
今年7月31日,住建部公布一批各地查处的违法违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名单,共20家,包括保利地产、房天下等企业。该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涉及哄抬房价、“黑中介”、捂盘惜售、未批先售、虚假宣传等方面,侵害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严重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负责人介绍,公布的这20家被查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 “可能一个案例就涉及多项违法违规情况”,比较典型。按照违法违规的情况分,包括未批先售7宗,虚假宣传3宗,哄抬房价3宗,捂盘惜售的3宗。
住建部深谙失信惩戒的作用。“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被处罚143万元,但是对企业来说,列入失信名单,限制网签,影响新项目开展,可能比罚款更有震慑作用。”
信用体系建设是大势所趋
“乱象充斥在交易的各个环节。第一、在房产可以交易之前,就存在无证销售,或者说乱收费的现象。第二、在房产交易的过程中,存在乱收费、虚假房源、各类假大空的营销承诺。第三、在房产交易后,存在不办产证、拖延交付房屋等。”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他表示,从市场主体看,开发商、中介、代理商、营销人员、广告公司,乃至购房者本人,都有可能存在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因此,对房地产领域的各项秩序进行规范、完善房地产规则框架里的“基础设施”很有必要。其中,建立信用体系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
我国很早出台了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规划文件,但针对房地产领域的专项文件相对较少。2017年7月,31个部委联合签署《关于对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旨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房地产领域相关主体依法诚信经营。
备忘录将惩戒对象分为机构及人员两大类,公众可在网上查询失信主体信息和失信内容。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则包括“18处限制、3处从严、3处禁止、3处取消、2处停止、2处撤销”,如限制或者禁止惩戒对象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或者融资行为等。
此后,在各地对违规行为的处理中,大多以上述《备忘录》为依据。
分析人士认为,大规模稽查和曝光的做法固然有效,但应当建立长期的制度,才能彻底杜绝行业乱象。因为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础设施”,建立信用体系,不仅能确保市场合规运行,也能使调控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近期,杭州市公积金中心推进信用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该机构通过平台建设、监管体制、惩防模式、信用惠民、宣传引导等5个方面,推进信用建设,引领住房公积金行业新发展。
专家认为,房地产信用体系建设是大势所趋,借助此轮房地产调控的契机,在楼市调控长效机制的大框架下,未来各地的信用体系将不断建立并完善,从而使市场运营更加平稳和规范。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张敏 编辑:贾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