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增速下滑新常态与限购限贷政策有关
可以说,最近几天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态度非常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立场不变,保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这些话似乎不用强调,但有几个人真的走神了。
不,还是有很多人动了旧思想,认为没有房地产就没有经济增长。前几天讲了北师大教授董藩,今天不提了。看看其他专家,他们还是无法走出这个漩涡。
近日,中国住房集团前董事长、幸福人寿保险、北京大学教授孟晓苏在接受《中国住房报》采访时表示,全国楼市不应该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在外需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还是要依靠内需。他认为:“房地产市场是链接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活跃的楼市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
他说,国家多次提出扩大内需,恢复居民购买力。不要忘记,在追求新的动力的同时,房地产市场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它不是短期驱动力,而是具有长期机制的经济驱动力。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离不开房地产,必须依靠房地产。此前,经济学家李铁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房地产,我们怎么买电视、洗衣机、冰箱?你会买一辆没有房子的车吗?中国内需潜力尚未释放,允许大量农民进城落户。进城第一件事就是买房。”说白了,有了房地产,就会有装修、家电等几百个行业。似乎有了房地产,什么都会有。总之,似乎房地产是万能的。
这基本上就是孟晓苏的意思。孟晓苏不是普通人。他是房地产改革的第一人。你还知道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有人说是他提出来的,但他说,“(房地产刚市场化的时候)我们推了一个像住房按揭贷款这样的产品,三年不动。首先要说服央行行长借给人民(603883,分享),然后要说服人民借给。怎么做?我们的房地产专家之一是顾云昌教授,他整理了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推动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
这导致了房地产的大发展,也就是说,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故事在那一年突然被创造出来,影响了几代人。然而,当时的房地产与现在完全不同,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那一年大家都不太了解,但现在房地产市场过热,不是说房地产行业不被大家认可。
因此,现在孟晓苏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他提出了“新需要”的概念。孟晓苏说,现在是时候对“改善住房”有进一步的理解,并将其视为居民的“新需求”了。首先,买房本身就是消费。其次,买房带动相关产业。居民踊跃买房,是好事,不是坏事。现在中国需要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循环。房地产市场是链接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活跃的楼市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孟晓苏想告诉你涨价是合理的。许多城市的人们仍在积极买房,这推高了房价。不是因为他们愿意多花钱,而是因为住房供不应求。
因此,孟晓苏表示,盲目打压房价会损害大多数家庭的现有利益,房地产行业增速下滑的“新常态”与限购限贷政策有关。这一限制最初来自于对房价上涨的担忧,因为当时没有全面提供经济适用房,房价上涨会导致房价下跌
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当经济适用房达到一定水平,自然人不再缺房时,可以说可以放开限制,能买得起高房价的人可以买高价房,但这只是一个假设。其实远远不够。因此,你认为提出没有必要抑制房价是否合适?
我相信一定不能带着敌意看待和评论孟晓苏的话,因为他讲了一些客观事实,我也相信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存在,但我想说,急什么呢?相反,越急,越暴露。
国家的态度很明确,不是说不需要房地产,而是不会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房地产,不会让房地产市场过热,让房地产市场增长过快,向高质量转变。
7月25日,《经济日报》发表文章《不靠房地产经济难回暖?绝非如此》,“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靠房地产,没有房地产,中国经济很难改善。真的是这样吗?”
《经济日报》认为,首先,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反弹速度快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其次,旧社区改造确实会对稳定投资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最后,最重要的是国家在房地产调控方面保持了政策决心。因此,人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仍然是由房地产开发投资驱动的,既没有看到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也没有看到各级调控房地产的决心。
国家多次以非常打击的方式传达国家政策的方向,也明确了对房地产的态度。不管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让你有多急,对你个人利益的影响有多大,你都要克制,因为房地产不可能回到老路,我们付出的代价太高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光宇吐槽楼市。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贺勋立场。投资者应自担风险进行相应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