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频道 > 滚动动态 >

重庆市发改委官网低调发文 聚焦2020年重庆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导读 城市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民市民化,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2010年,重庆启动了到2020年实现1000万农民

城市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民市民化,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2010年,重庆启动了到2020年实现1000万农民市民化的宏伟计划。现在,2020年,征途过半。回首往事,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不是重庆的一个差作品,而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由于户籍背后附带的福利差异,推进起来充满了困难。在重庆,改革必须继续突破现有的城乡格局。7月14日,重庆市发改委官网低调发布—— 《2020年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号文件。其中,对城市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措施可以简单概括为:打开城门,吸纳人口。

一个

完全取消结算限制

通知第一项是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彻底取消落户限制,努力使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陪产人口等非户籍重点人群应尽尽而尽。2020年推进非户籍20万人。人口在城镇定居。”本文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有稳定工作的年轻农民工、有工作有房子的农民工及其家庭,没有年龄、文化、居住年限等限制。二是推动20万未在本市登记的人员到城镇落户。这应该是针对没有在本市登记的常住居民。2019年,重庆以外的外来人口为182.05万人。事实上,近年来,重庆的城市和产业不断吸引人口流入。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间,重庆常住人口增加了75.89万人。2018年重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50%,2019年为66.8%。另一方面,重庆户籍人口增长相对缓慢。从2016年到2018年有数据的三年里,只有11万人增加。2018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8.5%。两组城市化率数据存在17%左右的差距,说明生活在城市的人口中有17%左右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益,城市化质量不高。2

户籍城镇化率有待提高

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郑军梳理了重庆直辖以来至2018年的户籍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重庆直辖实际上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的城乡格局。特别是在直辖之初,3042万登记人口中有近80%是农村人口。1997年至2009年,重庆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开始大规模户籍改革时,户籍城镇化率只有29%左右,农业人口2326万。2010年开始的1000万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原本是为了推动农民工大规模进城,成为工业化的人力资源,从而一举改变农村人多地少的格局。同时,要盘活农村大量闲置土地资源,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当时提出,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事实上,到2018年,仍将有1747万登记农业人口,比2010年减少579万。2020年实现1000万元转账是不可能的。对于改革派来说,户口背后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农村户口附带土地等多重好处,郊区对拆迁有更多的期待。其实这也是重庆不断修订t的结果

新阶段,重庆城镇化的战略方向是提高市民城镇化质量,让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扎根,通过落户吸纳更多人口,深化城乡要素流动。通知提出,要创新户籍政策:“探索落实农村大学生来去自由落户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人员在原籍或就业地落户创业,推动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制度。探索有经常居住地、有稳定就业场所的户籍制度,推动川渝两地居住证互认,推动两地工商户籍准入年限互认。”其中,农村大学生来去自由定居,返乡就业者可能为城市人口到农村定居开辟新的渠道。当然,这需要进一步明确。可以肯定的是,更宽松的定居环境和更好的产业环境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和移民的稳定流入。通知提出多项配套政策,重点包括:一是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促进未落户常住人口随单位参加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二、统筹实施住房保障,为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提供2万套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统筹提供5000套公共租赁住房。三是加大培训。加快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年为50万城乡劳动者开展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四、加大“人地金挂钩”配套政策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激励资金支持,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已落户人数的联动。五、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引导农民自愿退出闲置宅基地,并承接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同时,大力发展一区两群,作为重要的人口和产业承载空间。其中,主城区都市区规模和能级大幅提升。在渝东北,打造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示范区。渝东南,打造独具魅力的国家级

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