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的深圳楼市业内一致的看法是:不下重典难治其疾
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近期,深圳某新盘“万人打新”“代持炒房”事件继续发酵,新华网文章直指楼市“打新热”背后的买房牟利与“房住不炒”理念背道而驰,非得“硬核”举措不可。11月30日,深圳住建局称,对于“代持炒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正在调查处理,一旦发现存在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政府部门正在研究综合调控政策,坚决打击投机炒作行为。
对当下的深圳楼市,业内一致的看法是,不下重典,难治其疾。
不久前发布的国家统计局70城房价指数显示,10月份深圳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9%、同比上涨15.5%,涨幅双双排在全国第一。深圳楼市“逆调控形势上扬”,确实值得深思。
楼市“打新”现象,2019年以来在成都、杭州等地也出现过,但其参与人数、炒作气氛、加杠杆程度等火爆场景,与深圳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当下要做的是,对深圳楼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需要重新审视。
首先,深圳楼市问题的本质,不是供应问题,而是杠杆炒作问题。如不控制违规炒作、违规加杠杆,不控制包括银行、私募、小贷、担保等各路资金逐鹿深圳,深圳新房市场供应端即便再多几十个楼盘,也根本无法达到扬汤止沸的降温效应。相反,因新房限价,人为创设“套利效应”,在各路资金加持下,让楼市上涨预期更强。
其次,深圳部分居民炒房,不单纯是资产保值增值的诉求,更多的是“加杠杆”套利的诉求。疫情后,出于纾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困境、打造内需引擎等考虑,市场利率低于房贷利率,出现“利率倒挂”,当这种“倒挂”遇上新房限价,激发出了一些人加杠杆炒房的盛景。
再次,深圳所谓的“空间逼仄”的问题,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几年,深圳产业升级快,大量一般产业腾退、企业外迁,释放出了大量的空间,产业发展的空间足够了。所谓的“缺住房”,一方面是人才流入后,缺乏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住房,但另一方面,“缺住房”也是炒作的结果。不再炒作了,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深圳40年的发展奇迹,得益于打破条条框框,给千万创业者和建设者以无限的动力,并以实实在在的红利奖赏、激励相容,形成发展的“顺循环”。未来,我国发展更加重视民生保障、包容发展、协调发展,就要避免此类加杠杆楼市“打新”等现象。
今天的深圳,要在增长和转型、民生和保障上做出示范,更要在包括楼市调控在内的城市治理上做出示范。近年来,深圳在供给侧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增加供应、推进公共住房建设、规模化租赁等,但调控政策仍需进一步精细化、科学化。
未来,深圳楼市怎么调控?首先,金融部门必须要与住建部门形成监管合力。10月份,全国房贷利率终止“九连降”后首次回升,但对深圳来讲,自2018年8月份,首套房贷利率已连续27个月下跌,二套房贷平均利率5.25%,这是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0月份,深圳首套房贷平均利率为4.98%,在10大城市里面排名靠后。楼市调控,最关键的就是把住金融的闸口,深圳应该在此方面“严调控”。
其次,税收工具很关键。7月24日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就强调,要发挥财税政策作用,有效调节住房需求。其实,只要把个人所得税按“差额的20%”用好,再辅以常规的其他税收工具、差别化信贷等,市场预期就会改观。再次,炒房客之所以冒着法律风险(法院可能不承认代持协议)、资金损失(代持人私自处理掉房子)也要去炒房,本质上是价差的诱惑太大了,人性使然。
所以,新房批预售的价格,就必须要贴着同片区二手房价格走,不能人为创设出巨大的盈利空间。然后,再通过在各个热点片区大规模供应新房,达到“锚定”片区价格的效应,引导二手房价格,实现稳定价格的目标。当然,也要控制二手房价格炒作。
最后,深圳这样供求较为紧张、资金高度密集的城市,需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总之,希望深圳发挥首创精神,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实现现代化,而楼市调控的水准,也是这种治理现代化的折射和反映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