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频道 > 精选知识 >

958211大学是什么意思(大学是什么意思)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958211大学是什么意思,大学是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三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958211大学是什么意思,大学是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三纲八目的追求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2、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3、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4、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6、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8、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

9、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经)【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10、“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11、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12、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13、”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14、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15、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16、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

17、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18、(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19、 (5)得:收获。

20、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21、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22、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23、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24、(10)庶人:指平民百姓。

25、 (11)壹是:都是。

26、本:根本。

27、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28、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29、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30、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31、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32、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3、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34、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35、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36、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37、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38、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39、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

40、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41、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

42、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43、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4、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45、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46、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47、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48、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49、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50、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 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51、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 了。

52、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3、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 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 地展开。

54、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 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5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光明的品德 【原文】 《康诰》(1)曰:“克明德。

56、”(2)《大甲》(3)曰:“顾(讠是)天之明命。

57、”(4)《帝 典》(5)曰:“克明峻德。

58、”(6)皆自明也。

59、(7) (传1)【注释】 (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60、《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 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

61、全书分为《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62、(2)克:能够。

63、(3)大甲:即《太 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64、(4)顾:思念。

65、是:此。

66、明命:光明的禀 性。

67、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8、(6)克明峻德: 《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

69、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0、(7) 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71、【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72、”《太甲》说:“念念不忘 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73、”《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74、”这 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75、【读解】 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 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 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76、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

77、”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 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

78、 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 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 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79、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 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

80、从这个 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还 是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 一闪念”,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 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为目的。

8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原文】 汤之,《盘铭》(1)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82、”(2)《康诰》曰:“作新民。

83、”(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84、”(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85、 (传2)【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86、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

87、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88、 (2)苟 :如果。

89、新:这里的本义是指 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90、 (3)作:振作,激励。

91、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

92、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93、(4)“《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

94、周,周朝。

95、旧邦,旧国。

96、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

97、维:语助词,无意义。

98、(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99、是故,所以。

100、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101、【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 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102、”《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103、”《诗 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104、”所以,品 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105、【读解】 如果说“在明明德”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 大的品德的话,那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从动态的 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了。

106、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本来 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 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大一大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

107、引申出 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 样呢?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 她那本写“干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

108、精神上的洗澡就是 《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 “澡身而浴德”,说到底,也就是毛泽东所一再强调的”加强思想 革命化”。

109、 话说回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如何展示的是一 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弃旧图新。

110、所以,你不仅可以像商汤王 一样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头、案头,使它 成为你的座右铭。

1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准自己的位置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112、”(1)《诗》云:“缗蛮黄鸟,止 于丘隅(2)。

113、”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为 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

114、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115、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

116、瑟兮(亻闲)兮,赫兮喧兮。

117、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4)兮!”如切 如磋者,道学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闲)兮者,恂栗也(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 之不能忘也。

118、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7)。

119、”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 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120、 (传3)【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

121、邦畿(ji),都城及 其周围的地区。

122、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 有所区别。

123、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124、(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 经•小雅•绵蛮〉。

125、缗蛮,即绵蛮,鸟叫声。

126、隅,角落。

127、止,栖息。

128、(3) “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

129、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130、於 (wu),叹词。

131、缉,继续。

132、熙,光明。

133、止,语助词,无意义。

134、(4)《诗》云: 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

135、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

136、澳(yu) 水边。

137、斐,文采。

138、瑟兮(亻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

139、赫兮喧兮,显 耀盛大的样子。

140、(讠宣),《诗经》原文作“(讠爰)”,遗忘。

141、(5)道:说、言的意思。

142、 (6)恂栗,恐惧,戒惧。

143、(7)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 文》。

144、於戏(wuhu):叹词。

145、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146、(8)此以:因此。

147、 没世:去世。

148、【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149、”《诗 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

150、”孔子说:“连 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 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 庄重谨慎。

151、”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 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 做到讲信用。

152、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

153、有 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 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154、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

155、这样的一 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 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 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 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 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 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156、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 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 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157、所以,虽然前代 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158、【读解】 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

159、首先在于“知其所止”, 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

160、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161、”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 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162、”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 居的地方。

163、 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

164、经义的所 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

165、 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 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为流芳百 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166、 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 伟大,追求完善。

167、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过于理 想化,过于远距离了。

168、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止”,对于我们 来说,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

169、 “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 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170、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 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 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

171、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72、”读书 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173、可是,进 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 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 处?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

174、 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

175、 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 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176、” 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 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177、这才是最 最重要的。

178、 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事抓住根本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2)。

179、大畏民志(3)。

180、此谓知本。

181、 (传4)【注释】(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

182、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

183、犹人, 与别人一样。

184、(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 语。

185、(3)民志:民心,人心。

186、【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187、”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188、【读解】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

189、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190、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 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 或者说才是“本”。

191、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192、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193、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194、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 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95、”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19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知识的途径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

197、盖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 知有不尽也。

198、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

199、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 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

200、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201、 (传5)【注释】 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

202、此谓知之至也”两句。

203、朱熹认为,”此 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204、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 文字。

205、②即,接近,接触。

206、穷:穷究,彻底研究。

207、③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208、④益,更加。

209、【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210、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211、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212、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

213、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214、【读解】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

215、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216、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未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 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217、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这学堂里, 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

218、绘图和体操。

219、” 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

220、 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 “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

221、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 天下事。

222、”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223、”(毛泽东《实践论》语) 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2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自欺欺人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

225、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

226、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其不善, 而著(10)其善。

227、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228、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

229、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30、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12),德润身(13),心广体胖(14)。

231、故君子必诚其意。

232、(传6)【注释】 ①(1)其意:使意念真诚。

233、(2)毋:不要。

234、(3)恶(wu)恶(e)臭 (xiu):厌恶腐臭的气味。

235、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u)味的含义宽泛。

236、 (4)好(hao)好(ha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237、好(hao)色,美女。

238、(5) 谦(qian):通“谦”,心安理得的样子。

239、(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 不苟。

240、 (7)闲居:即独处。

241、(8)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

242、(9)掩:遮 掩,掩盖。

243、(10)著:显示。

244、(11)中:指内心。

245、下面的“外”指外表。

246、 (12)润屋:装饰房屋。

247、(13)润身,修养自身。

248、(14)心广体胖(pan):心 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胖,大,舒但。

249、【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250、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251、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252、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253、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254、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255、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256、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257、【读解】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258、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259、 这是从正面来说。

260、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261、”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262、 说到这里,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 须知,金玉满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畅,身体安康,倒是那疯破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263、”所以,比装修房屋(富润屋)更重要的还是装修你自己 (德润身),修养身心,做到心宽体胖。

264、而要做到这一切,还得要 回到那起始的一点去——君子必诚其意。

265、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26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身先正心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67、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68、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269、(传7)【注释】 ①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70、忿懥(zhl):愤怒。

271、【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272、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273、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274、【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275、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

276、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

277、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278、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279、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埋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

280、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

281、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282、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

283、(这凡句后来成了成语和名言,用来生动地描绘那种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的状态,是教书先生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的常用语言。

284、)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

28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家先修身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 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情③ 而辟焉。

286、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

287、”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288、(传8)【注释】 ①之。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