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频道 > 精选知识 >

投入产出法计算公式(投入产出法)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投入产出法计算公式,投入产出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第三章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投入产出法计算公式,投入产出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掌握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平衡关系,掌握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完全消耗系数的概念。

2、 考核范围: 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2、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考试知识点和要求: 投入产出帐户与投入产出表 识记:投入的概念。

3、中间投入。

4、最初投入。

5、中间产出。

6、最终产出。

7、 2、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识记:第I象限的含义。

8、第Ⅱ象限的含义。

9、第Ⅲ象限的含义。

10、 3、识记: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式 4、直接消耗系数 识记: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

11、 理解:制约直接消耗系数的因素。

12、 简单应用:直接消耗系数计算。

13、 5、完全消耗系数 识记:完全消耗系数的概念。

14、 理解:完全消耗系数与完全需求系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完全需求系数的计算。

15、 教学内容: 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 (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几个基本概念 投入产出核算。

16、又称投入产出分析,是指主要利用投入产出表来反映部门间生产中的技术经济联系和重要比例关系。

17、 2、投入、最初投入、中间投入和总投入。

18、 投入是生产某种产品过程中所必须的生产消费,包括最初投入和中间投入。

19、最初投入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20、中间投入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也称为中间消耗。

21、总投入为最初投入与中间投入之和。

22、 3、中间产出(品)、最终产出和总产出。

23、中间产出就是中间产品,它与中间投入相对应,当某种产品被用作中间投入时,它也就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出就是最终产品,是用作最终使用的产品,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净出口。

24、总产出是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之和。

25、 (二)投入产出核算帐户 某种产品的投入产出帐户 帐户的表式结构:左方记录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和总投入;右方记录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总产出。

26、 产业部门投入产出帐户。

27、 3、矩阵形式的投入产出表。

28、见教材71页表3-3。

29、如果该投入产出表采用实物计量单位,它就是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如果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就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30、 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

31、这四个象限的内容各不相同。

32、 第I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33、第I象限反映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中间消耗:行表示产品,表明每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称为中间产品或中间使用,行的总计反映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列表示产业,它表明每个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称为中间投入或中间消耗。

34、 第Ⅱ象限主要反映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最终使用(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净出口的结构和最终产品的产业部门结构。

35、行表示产品,列表示各使用类别,总计行反映各使用类别的最终使用。

36、 第Ⅲ象限主要反映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或最初投入构成,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37、主要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入构成情况。

38、行表示总增加值/GDP构成,列表示产出类型。

39、第Ⅳ象限一般认为主要反映再分配关系,目前为空白栏。

40、 第Ⅰ、Ⅱ象限连接在一起,通过各横行反映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分配和使用去向;第I、Ⅲ象限连接在一起,各纵行反映各产业部门在生产中的投入和来源,也反映生产过程的价值形成。

41、 三、投入产出表中的几个基本平衡关系 投入产出表中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平衡关系式。

42、 从纵向看,中间投入十最初投入=总投入。

43、 2、从横向看,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44、 3、每个部门的总投入=该部门的总产出。

45、 4、第Ⅱ象限的总量=第Ⅲ象限的总量。

46、这是投入产出表的总平衡式,即全国最初投入总计等于最终产品总计。

47、 四、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叉称为中间投入系数,是两个部门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数量表现。

48、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

49、 直接消耗系数计算公式: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中,aij表示直接消耗系数;xij 表示j部门生产时所消耗的i产品数量;Xj表示j部门的总产出。

50、 直接消耗系数受以下因素的制约:(1)生产的技术水平;(2)产出的结构;(3)价格水平。

51、 例 指导书45-46页例题:计算 第j产业消耗第i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 例2、已知反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如下: X22 =100亿元 X23=110亿元,第二产业部门总产出为2262亿元,第三产业部门总产出为985亿元。

52、 要求:(1)计算a22 和a23 ; (2)分别解释a22 和a23的经济含义。

53、 a22= a23= a22的计算结果说明第二产业生产单位产出对本部门的直接消耗量为0.044。

54、 a23的计算结果说明第三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出对第二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为0.11。

55、 2、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反映的某产品的产出与为生产该产品而进行的中间投入之间的关系,仅是直接的。

56、为反映某产品的产出与为生产该产品而进行的完全消耗之间的关系而计算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等于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之和。

57、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收入分配核算及消费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内涵和计算方法。

58、掌握收入分配帐户的表现形式、构成体系以及编制;掌握消费核算方法和收入使用帐户编制原理,学会利用消费核算资料对收入使用做出分析和评价。

59、 教学内容: 一、收入分配核算的基本理论及核算原理 (一)收入分配核算的基本理论 收入分配的概念 收入分配是指当期生产所创造的当期价值(GDP)价值分配给社会各方面形成的所有收支活动,即以各种方式支付给劳动者、资产所有者和政府。

60、在参与生产活动过程的要素间进行分配以及要素收入在不同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收支转移产生的间接分配,通常称为收入初次分配和和再分配。

61、 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状况和贡献,对生产成果---增加值的分配。

62、分配的结果形成:居民部门的收入;资产出让者的财产收入及政府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63、指国内生产总值在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之间进行的分配。

64、通过初次分配形成各种原始收入。

65、 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是指不同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在初次分配获得的要素收入基础上通过非交换性的分配活动进行的收支转移而形成的分配。

66、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调整后可支配收入。

67、再分配形式主要是财政、捐赠、救济等各种经常性转移。

68、 收入使用是指消费活动,即用于购买从而实现消费所花费的支出。

69、消费的实际内容包括多种物品和服务,核算的价值就是各经济单位对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

70、 2、收入分配核算 收入分配核算是以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过程为依据所进行的核算,要计算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形成的可支配收入有关的统计指标,编制有关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的系列帐户,以次反映生产成果在分配过程中的数量表现及其构成。

71、 (二)收入分配核算原理 1、分配核算基本内容:收入分配核算包括初次分配核算和再分配核算两大内容。

72、 收入分配核算首先要计算一系列的分配统计指标,包括初次分配收入(原始收入),再分配收入与支出、可支配收入等,以此完整的反映分配过程的不同层次数量表现,并借助于收入分配帐户的具体描述反映分配过程的各种数量关系和平衡关系。

73、 2、收入分配核算的基本流程 收入分配自各部门的增加值开始。

74、首先是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要对生产的参与者分配收入,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财产收入,分配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相关内容编制成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然后是收入再分配阶段,要在各部门间进行各种收入转移,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调整后可支配收入,由此编制出收入再分配帐户。

75、最后是与收入再分配帐户衔接的反映各部门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和总储蓄)去向的收入使用帐户。

76、 3、收入分配核算的主要总量指标 (1)国民收入(NI):国民总收入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形成的总量指标,反映一国经济总体当期从国内和国外获取的全部生产性收入总量。

77、国民总收入扣除当期固定资本消耗的净额就是国民净收入。

78、 (2)原始收入:反映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最终取得的生产性收入,由各部门增加值加上初次分配收入减去初次分配支出计算而得。

79、国内各机构部门原始收入之和为该国的国民收入。

80、 (3)可支配收入与国民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上再分配收入减去再分配支出等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后的最终收入总量。

81、国内各机构部门可支配收入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

82、 二、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一)收入初次分配及核算内容 收入初次分配指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状况和贡献,对生产成果增加值的分配,形成生产性收入。

83、整个收入初次分配过程所产生的分配流量包括不同的种类, (1) 劳动者得到劳动报酬: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而产生的劳动报酬流量,由各生产部门流出,形成居民部门的收入。

84、(2) 资产所有者获取财产收入:根据资金及其他资产使用权的转让而产生的财产收入流量,自资产使用者手中流出,成为资产出让者的财产收入。

85、(3) 政府得到生产税净额:政府做为社会管理者自各单位生产价值中征收的生产税,由各单位支付,形成政府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86、其结果就是在增加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

87、收入分配核算就是核算在此阶段发生的收入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财产收入,并把这些分配流量和结果编制成帐户,具体有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88、 (教材103页) (二)收入形成帐户核算 收入形成帐户核算的内容 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做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89、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三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90、 初始流量:总增加值=净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 核算方法:总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总营业盈余(或混合总收入) 2、收入形成帐户的结构 教材103页表4—2是收入形成帐户的基本形式。

91、它的来源方记录做为分配初始流量的部门增加值,使用方记录该部门对劳动报酬和生产税净额的支付流量,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是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和生产税支付后的剩余额,也记录在使用方,在帐户中起到平衡项的作用。

92、 收入形成帐户 使 用 来 源 劳动报酬 生产税净额 总营业盈余/或混合总收入) 固定资本消耗(-) 净营业盈余/混合净收入总增加值 固定资本消耗(-) 净增加值 3、帐户中的主要指标 (1)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在核算期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93、是各生产单位付给劳动者的现金或实物报酬的总额。

94、由各生产部门流出使用,形成居民部门收入。

95、 (2)生产税净额:是政府获取的生产税和进口税扣除补贴后的净额。

96、由各单位流出使用,形成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收入。

97、 (3)营业盈余(混合收入):是收入形成帐户的平衡项,等于“增加值”减“应付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98、对居民部门,劳动报酬和营业盈余无法明确区分,故其收入平衡项称为混合收入。

99、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用。

100、 不同部门收入形成帐户具有不同特点。

101、除了各部门增加值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大小不等外,更重要的特点表现在各部门增加值在劳动报酬、生产税和营业盈余上具有不同的分配结构。

102、 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较大部分,在支付了较大数额的劳动报酬和生产税之后,作为经营性、营利性部门,还会保留较大数额的营业盈余; 金融机构部门增加值数额较小,但它在要素构成比例上却和企业部门相似; 政府部门作为非营利单位的集合,其增加值的大部分用于劳动报酬支付,营业盈余所占比重很小; 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部门的增加值数额很小,和政府部门相似,其构成要素主要侧重在劳动报酬上; 由于大量农村和城镇个体经营者的存在,居民部门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往往占有一个可观的份额,其要素构成上的特点是劳动报酬所占份额较小,但存在大量的混合收入,和营业盈余一起成为增加值的最大组成成分。

103、 (三)原始收入分配帐户核算 1、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核算内容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104、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做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

105、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106、    2、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结构 教材105页表4—4是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基本形式。

107、来源方的首要项目(初始流量)是转自收入形成帐户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其次是各部门当期应收财产收入和居民部门应收劳动报酬、政府部门应收生产税净额;使用方的支出流量是各部门应付财产收入;原始收入(原始总收入和原始净收入)做为本帐户的平衡项也记录在使用方,它是来源方收入与使用方支出相减之差额。

108、               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使 用 来 源 财产收入   原始总收入 固定资本消耗(-) 原始净收入总营业盈余/混合总收入 固定资本消耗(-) 净营业盈余/混合净收入 财产收入 劳动报酬(居民部门) 生产税净额(政府部门) 3、帐户中的主要指标: (1)劳动报酬与生产税净额:指各部门当期应得到的劳动报酬和生产税净额,以次区别于收入形成帐户所记录的应付数额。

109、 (2)财产收入:是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在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而由使用者支付(流出/使用,列使用项目)给所有者的收入(应收/列来源)。

110、但并非所有资产都能为其所有者带来财产收入,这里所指资产包括,1)金融资产;2)土地、地下资产等非生产有形资产;3)无形资产。

111、 财产收入是资产参与其他单位的生产而获得的收入,因此它是生产性收入,但却不是本单位增加值的独立构成要素。

112、每一部门常常既接受来自其他部门的财产收入,叉对其他部门支付财产收入,所以在帐户上,它既是来源方项目,又是使用方项目。

113、 财产收入的类别: 资金借贷而形成的金融资产:利息、红利、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款、外商企业的留存盈余;非生产有形资产:土地租金、地下资产;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使用费;其他资产 (3)原始收入:它是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平衡项目,也是体现整个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综合指标,表示各部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最终取得的生产性收入。

114、原始收入也有总额和净额之分。

115、从整个初次分配过程看,一部门原始收入是该部门增加值加减所有初次分配收支的结果。

116、从整个初次分配过程看,一部门原始收入是该部门增加值加减所有初次分配收支的结果。

117、如果仅从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看,原始收入是该部门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加各种初次分配收入减财产收入支付之后的余额。

118、由于各部门的收入流量各有特点,所以原始收入的构成在不同部门间差别相当大。

119、 原始收入= 总营业盈余 + 劳动 + 生产税 + 应收财产 - 应付财产 (混合总收入)  报酬  净 额  收 入  收 入   (4)国民收入:是各机构部门原始收入之和,是当期从国内和国外获得的全部生产性收入。

120、 国民收入是国内各机构部门原始收入之总和。

121、国民收入是指该国民经济当期从国内和国外获取的全部生产性收入。

122、国民总收入是在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加减国内常住单位与国外之间发生的原始收入分配收支流量而形成的。

123、 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应收的劳动报酬、生产税及进口税(净额)和财产收入; 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应付的劳动报酬、生产税及进口税(净额)和财产收入。

124、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 三、收入再分配核算和帐户 (一)收入再分配及核算内容 1、收入再分配概念  收入再分配是指在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转移收支进一步在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所完成的收入分配活动。

125、再分配的形式是各种收支的经常性转移,分配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调整后可支配收入。

126、收入再分配核算就是要通过帐户反映整个收入再分配的过程和结果。

127、 2、转移收支的概念与分类  转移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做为对等物回报之行为,因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

128、由转移所产生的收支即为转移收支。

129、 转移收支依照转移的目的和性质,分为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130、经常转移构成再分配内容,与当期收入和消费有关,要在收入分配及使用诸帐户加以反映,体现在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中。

131、资本转移则与投资相关,不构成再分配内容,要在资本帐户中加以反映。

132、 3、收入再分配核算的内容: 收入再分配核算是对再分配过程中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收支及其结果的核算。

133、所涉及的核算内容包括现期收入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其他经常性转移等再分配收支,以各部门原始收入为基础加减上述再分配收支,形成各部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支配收入与调整后可支配收入,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收入再分配帐户和实物收入再分配帐户。

134、 (1)收入税收支:收入税主要是现期所得税、财产税等,它是居民部门和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法人单位针对当期所得应支付的所得税等(一次性的资本税、资本转移税以及各种生产税不包括在内)。

135、它形成政府财政部门的主要转移收入,是其他部门的转移支出。

136、 (2)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它是旨在维持居民当前和未来的福利而在机构单位之间作出的经常转移。

137、 社会保障是居民部门为保证在未来某个时期能获取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整个社会缴款表现为居民部门的转移性支出,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收入。

138、 社会福利是居民从政府及其他部门收到的经常转移,形成居民部门的转移性收入,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支出。

139、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和社会救济福利两部分。

140、 (3)其他经常转移。

141、它指除上述转移之外的各种经常性转移,它们发生于各机构部门及国外之间和机构部门内部。

142、  (二)收入再分配帐户及核算内容 1、收入再分配帐户的核算内容 收入再分配帐户是收入再分配核算的主要帐户,它按部门归纳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原始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

143、 2、收入再分配帐户的结构 帐户来源方的初始流量是各部门的原始收入。

144、它同时用总值和净值显示。

145、 由各种经常转移所产生的收入再分配流量分别列示在帐户的来源方和使用方,来源方记录当期应获取的转移收入,使用方记录当期应支付的转移支出,帐户平衡项为可支配收入,列在使用方以保持帐户的平衡。

146、                 收入再分配帐户          使 用  来   源 经常转移支出   现期所得税等  社会缴款   社会福利   其他经常转移  可支配总收入  固定资本消耗(一)  可支配净收入  原始总收入 固定资本消耗(一)  原始净收入 经常转移收入  现期所得税等   社会缴款   社会福利   其他经常转移  3、帐户中的主要指标:  (1)现期所得税:是指对当期收入征收的收入税,包括所得税、财产经常税和其他经常税。

147、 (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社会缴款是对各种社会保障计划所缴纳的款项,以期在未来获取社会保障福利;社会福利则包括社会保障福利和社会救济福利。

148、 (3)其他经常转移:指除上述转移以外的各种经常转移包括保险索赔保险费净额、罚金等。

149、 (4)可支配收入:是国民经济核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总量指标。

150、从形成过程看,可支配收入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

151、从去向上看,可支配收入是实现消费的前提,扣除消费之余就是储蓄,因此它又可定义为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152、 可支配收入可按总额和净额计算,差别仍在于固定资本消耗。

153、: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5)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加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

154、由于它包含了本国常住单位与它国之间发生的经常转移,因此国民可支配收入在数额上不同于前述国民收入,从而国民可支配收入与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 自国外转移收入-对国外转移支出 例题:已知政府部门有关收支资料如下:自企业征收生产税300亿元,征收所得税500亿元,征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100亿元;自居民及其他部门征收生产税100亿元,其它各种收入税50亿元;政府社会保障机构收入社会保险缴款250亿元,支付各种社会福利300亿元;支付生产补贴80亿元;政府部门支付劳动报酬、办公用品、基建支出共1000亿元。

155、 假设政府部门原始收入为50亿元,要求计算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并编制政府部门收入再分配账户。

156、 解:现期所得税= 所得税500亿元+基金100亿元+各种收入税50亿元=650亿元 经常转移收入=现期所得税 650+社会缴款250=900亿元 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50+(经常转移收入 900-经常转移支出300)=650亿元 政府部门收入再分配账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 经常转移支出 300    社会福利 300  其他经常转移  0 可支配总收入 650原始总收入 50 经常转移收入 900  现期所得税   650  社会缴款  250 其他经常转移 0 合 计 950合 计 950 四、收入使用核算 (一)收入使用核算和消费概念 收入使用核算的概念 它是继收入分配核算之后反映可支配收入使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有关内容的核算,其中心是消费核算 2、消费的概念 消费即最终消费,是指当期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中所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属于最终产品使用。

157、定义和核算消费的原则之一,是消费的对象必须是当期生产或进口的产品。

158、消费与中间消耗、非金融投资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区分。

159、核算消费时根据不同的考察标准,有最终消费支出和实际最终消费两种含义:一是以货物和服务的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定义为最终消费支出。

160、它是指由购买者向出售者购买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二是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定义为实际最终消费,是指消费者实际获取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

161、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最终消费常常是以核算最终消费支出为基础。

162、 参与最终消费的是具有消费功能的各机构部门,包括居民、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

163、消费的对象是货物和服务,核算消费品使用时,将货物区。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