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频道 > 滚动动态 >

人性论哪个译本比较好(人性论)

导读 大家好,小房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人性论哪个译本比较好,人性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

大家好,小房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人性论哪个译本比较好,人性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2、1.性善论。

3、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

4、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5、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6、肯定四德之善是四端之心的扩充和发展。

7、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

8、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

9、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10、2.性恶论。

11、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

12、战国荀子首先提出。

13、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伪之分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14、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的自然本性。

15、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

16、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17、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8、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19、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

20、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1、同时又为/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22、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的影响不及性善论大。

23、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

24、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

25、这可以从两方面看。

26、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

27、可是,孟荀对于人性的界定却都同样是片面的;孟子以为人性仅仅是同情利他;荀子则以为人性仅仅是自爱利己。

28、另一方面,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本来是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

29、可是,孟荀却都是道义论者,都误以为道德目的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因而便把品德的完善境界无私利他亦即所谓的仁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终极标准。

30、荀子用它来衡量他所谓的人性,自然要说人性是恶的,因为自爱利己不是品德的完善境界,不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反之,孟子同样用它来衡量他所谓的人性,自然要说人性是善的,因为同情利他是品德的完善境界,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

31、3.性无善恶论。

32、战国告子的人性论观点。

33、语见孟子告子上。

34、从生之谓性立论,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本不具道德意义,善恶的产生乃后天习俗所致。

35、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36、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37、还以杞柳为喻:性犹杞柳也,义犹木否木卷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木否木卷。

38、看到性和仁义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对以后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9、北宋王安石认为性生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为,情当于理,则善;不当于理,则恶。

40、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

41、明清之际王夫子提出/性日生则日成,习成而性与成,认为纯疵,善恶并不决定于初生顷命之性,而主要由后天习成,体现于现实人性即成性之中。

42、近代康有为曾肯定告子之说:凡论性之说,皆告子是而孟子非。

43、认为: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

44、万木草堂口说而人之为善或为恶则决定于后天的学,否定了善恶天赋的道德先验论。

45、性无善恶的错误,就在于把人性这种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当做自然界之事物,因而由自然物不可言善恶而得出结论说:人性无所谓善恶。

46、4.性亦善亦恶论。

47、此观点始于战国时的儒家世硕,发展于汉儒董仲舒,至杨雄则提出/性善恶混的著名论断:人之性也,善恶混。

48、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为恶人。

49、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并具善、恶两种因素,两者混杂。

50、而善人、恶人之分则决定于后天的修养;发扬善的因素则为善人,发扬恶的因素则为恶人。

51、而人的气质,就是向善或向恶的凭借。

52、其说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折中。

53、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性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是比较全面的,避免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片面性。

54、但是,对于另一个前提,即善恶标准,它却与性善论、性恶论犯了同样的错误:片面地把仁、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惟一准则。

55、这样,它便与性善论和性恶论一样,认为自爱利己是恶,而同情利他是善,只不过它把二者均看做人性罢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