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频道 > 高端访谈 >

市场化与城市化给中国的楼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导读 【口舌之勇】住房商品化改革普及后,为争得单位福利房优先分配资格而假结婚的故事落寞退场,为争得更多商品房购买名额而假离婚的故事热闹登

【口舌之勇】

住房商品化改革普及后,为争得单位福利房优先分配资格而假结婚的故事落寞退场,为争得更多商品房购买名额而假离婚的故事热闹登台。

市场化与城市化给中国的楼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孙勇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婚姻,不少人已发表过高论。我也不妨来凑个热闹。

如果把婚姻比作一个自由市场,那么,基于自由恋爱而成功结婚的男女,就好比一对求偶者完成了资源(相貌、健康、品味、才能、地位、金钱、家庭背景)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达成互补、协同效应,是结婚的核心利益诉求。这是婚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又可衍生出作为其分支的离婚经济学。离婚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离婚为手段,为离婚的一方或双方谋求利益最大化。

离婚,有真离婚和假离婚两种。真离婚的原因五花八门,一言以蔽之,就是结婚后,在时间的检验下,夫妻双方原来感觉中的资源优化配置状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矛盾,这矛盾愈演愈烈直至不可调和,于是散伙。假离婚的原因同样五花八门,也可一言以蔽之,就是假离婚能以形式上的“备案分手”为夫妻双方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增加。

在现代国家中,婚姻是受法律周到保护的契约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婚姻法,旨在稳定每一个家庭单元从而最终稳定全社会。现代国家的很多重大制度,都与婚姻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中国为例,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税收制度、住房制度、财产继承制度、保险制度等,都以婚姻法认可的婚姻为纽带,去设计一些攸关个人权益(其核心是经济利益)的关键条款。

如此一来,稳定社会的某些具体目标在成文的制度形式上固然达成了,却又给婚姻当事人留下了巨大的跨制度套利空间。跨制度套利,是逐利的人性以婚姻经济学为指南的实际运作。婚姻既然因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在不同的制度中享有众多的好处,那么,假结婚就会跟着沾光,进而,假离婚也会跟着沾光。以婚姻之结或离为手段的跨制度套利行为,就应运而生。这么说似乎有点绕,不妨立足咱中国,以房子与婚姻的故事为例,加以说明。

在中国众多的国企、机关和事业单位里,长期以来,住房一直是紧张的(这些体制内单位的住房带有福利房性质)。职务高、职称高的,当然不愁没住房,普通员工却难免为分得单位的住房争破头。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单位们就出台了一些特殊的优惠措施(这属于内部制度),其中往往包括“结婚的夫妻可优先获得单位内部分房资格”。这种权宜式的人性化措施,的确解决了一些夫妻员工的住房难题,但也带来了隐患:有的人为抢先分到房子,玩起了假结婚的把戏,由此引发了不少体制内的“宫斗剧”。

住房商品化改革普及后,为争得单位福利房优先分配资格而假结婚的故事落寞退场,为争得更多商品房购买名额而假离婚的故事热闹登台。

市场化与城市化给中国的楼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一些泡沫或疑似泡沫。为了抑制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三番五次地推出楼市限购政策,还不断地变换着花样。不过,尽管变来变去,这些楼市限购政策始终围绕四个关键词做文章,这四个关键词就是:户籍、婚姻、社保、银行贷款。奈何天量增发的人民币没有太多的容身之地,再加上看好楼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楼市的人的实在太多,规避限购的买房招数便层出不穷。以假离婚突破购房名额限制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波汹涌的浪。有的人为了买房,甚至离婚N次,成为拥有多套房产的“房叔”或“房嫂”。

重视家庭的中国人是很忌讳离婚的,但是,为了跑赢通货膨胀,为了通过多买房子实现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搞搞假离婚又何妨?况且,很多假离婚,只是在民政局备个案而已,惟有夫妻俩你知我知,并无明显损失,等风头过了,再找个时间复婚,万事大吉。

2020年以来,深圳楼市突破疫情压制,一些片区楼盘价格大涨,市民投资房产的热情再度升温,也因此,要离婚的人在民政局前排起了长龙,堪称人类婚姻史上的奇观。为从严落实“房住不炒”的国策,近期,深圳市政府宣布了一项新政:“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有专家分析,深圳人想通过假离婚去炒房的路子因此被被堵死了。一位在民政局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这两天,深圳要离婚的人数陡然大降,民政局前那条等待离婚的长龙一夜之间消失了。看来,深圳的楼市限购新政目前的确起了作用。

不过,针对假离婚下狠手的楼市限购政策,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围绕房子问题,婚姻经济学会否演绎、创造出新的招数?或者,政府打击假离婚的相关限购政策会否由紧而松?依我看,都有可能。不妨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