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的话都不可信 他们只是炒房者的代言人
别看平时那啥,但是到关键时候谁都不含糊,尤其是我们在经历了这次磨难之后,全国人民愈发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全国上下、齐心共克时艰。
拉动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大家的共识,但是爱国可不能乱用,某些专家真的不知道咋想的,是什么目的呢?口中的所谓那啥,说出来咋就变味了呢?有钱谁不想消费?买房能拉动消费,可是是你想就能得到的吗?
1月9日,在某论坛年会上,经济学家林采宜语出惊人:“前两年我就说过,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爱国主义怎么爱呢?很简单,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从内循环这个概念上,只要消费能够强劲增长,中国经济在未来它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这话一出,真的是引来非议。也难怪,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不是人们不想消费,但凡有钱或充裕,大多数人都会消费,而且这些年不是人们不消费,反而是过度消费该刹刹车了。
实话实说,国家的确需要我们为拉动经济增长做贡献,尽自己的能力,以消费拉动经济这种经济理论似乎也没什么大毛病,但是作为一种口号去误导大众,实属不负责任。
这年头,一些专家不是在正确引导大家,反而是喜欢卖段子,更有甚者就是在卖自己的东西。比如有专家就极尽所能要掏你腰包买房子,卖房子本无错,但是如果过了,那就有点不仁义了。
我们还记得,此前,北师大教授董藩为了呼吁大家买房曾炮制出各种各样的段子,没有房地产业就救不了中国经济,房地产才是最大的实体经济,买房就是投资,投资就是投机,男人不买房就是耍流氓,儿子不给父母买房就是“不孝”。买房是爱国,买房越多越有钱,就越爱国。
老百姓听了这些话真的都不知道该骂什么了,“专家”也慢慢变成了“砖家”。客观地说,或许专家们说出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但是当他毫无底线地兜售这些价值观的时候,真的就毫无颜面了。
而今天听到林采宜的话,我认为跟董藩的话有得一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总是有这样的专家跳出来呢?他们到底在为谁服务?又在为谁说话?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曾表示,消费不用刺激,“消费不是能刺激起来的,如果老百姓收入不受影响,他会主动消费。目前很多地方新增了不少债务用于投资,却又缺乏有效投资空间,钱花不出去,何不利用这个机会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
这是多么实在的话啊!谁不想为国家多做贡献?可是他们有这个能力吗?当然不是说不做贡献,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做贡献,而不应该是被专家们道德绑架,按照专家们的意思那才叫做贡献。
想想这么多年,大家都在为什么奔波?医疗、教育、住房三大头,而住房在普通老百姓当中更占大头。虽然现在各项都在往好了转变,但是压力依然存在。为什么专家不太相信呢?因为他们眼里的是房地产,而多数老百姓实际上买的只是住房而已。
他们有钱的可以买来炒去,躺赚,不是老百姓矫情,是因为买一两套房子的人真的没有什么多余的闲钱。即使表面上纸面财富升值了,但是并没有变现提升生活水平。这个专家也不会理解。
玻璃大王曹德旺的话更真实,“我们是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但我们大多数人最大的消费支出可能就是花钱买房子了。除了房子,可能大多数人平常真正的消费需求和支出并没有多少。而且特殊时期还没有真正过去,消费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专家说买房不仅不会影响到大家的消费,反而还能让大家增加收入和财富,我刚才上面说的话只要理性一点的话,专家们的话都不可信,他们只是炒房者的代言人。
央行原行长周小川曾称,一些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将来是不是好事也不完全知道,但是总的来说储蓄率会进一步地调整。这个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金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人口现象,这个可能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我从来不反对买房,而且我承认,无论怎么说,买房本身就是一种投资行为,但要建立在你有足够的抗负债压力基础之上,有足够的偿还能力,你才有资格谈投资。
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越来越变得更加真实,这么多年,一些商家过度诱导年轻人消费,毕竟是商人嘛,但年轻人心里要有根弦。买房也是如此,如果是刚需改善,有资格有能力当然可以买了,但是如果还在做着买房即大赚的美梦恐怕就有点不现实了。
像林采宜、董藩这样极端的言论,你们代表不了国家的导向,只是某些利益群体的传声筒,你们也永远无法理解普通老百姓爱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