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频道 > 房产动态 >

让流动人口有尊严地生活也成为许多城市关注的焦点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 72亿增长到2019年的8 48亿,城镇化率从17 92%增长到60 6%,堪称“奇迹”。然而,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增长到2019年的8.48亿,城镇化率从17.92%增长到60.6%,堪称“奇迹”。

然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市民化严重滞后于城市化。如何让庞大的流动人口真正成为城市公民,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截至2019年,中国有2.36亿流动人口,其中70%以上是农民工。他们大多在环卫、建筑、快递物流、餐饮等服务行业工作,属于低收入群体。为了节约生活成本,城中村、集体租房和临时工棚成为这些人的主要住所。

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让流动人口有尊严地生活,也成为很多城市关注的焦点。

最近,程大爷注意到杭州又有一批蓝领公寓开始招租的消息,每张床最低租金只有100元/月。

所谓“蓝领公寓”,就是杭州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建造的临时出租屋,一般比周边市场价低20%左右。从2018年开始,杭州计划三年内推出4万套蓝领公寓,与现有的公租房、廉租房一起,形成更加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对于很多城市来说,这种“杭州模式”有没有借鉴意义?距离真正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还有多远?

01

2019年末,杭州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55.4万人;

2018年末,杭州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33.8万人;

2017年末,杭州常住人口较上年末增加28万人。

站在互联网城市的“窗口”,杭州近年来人口吸引力较强,2019年常住人口正式突破1000万。同时,早在2017年底,杭州市登记流动人口已达616万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杭州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66%。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依靠服务业发展的城市。但是,服务业对人的依赖性很高,从事基础服务业的人很多是面临住房困难的流动人口。

2017年,杭州被列入全国首批12个住房租赁试点城市。同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在此背景下,杭州迅速推出面向低收入流动人口的“蓝领公寓”。

".蓝领公寓的申请要求和范围可以结合蓝领公寓的编制情况和物业、餐饮、保洁、保安等服务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杭州《蓝领公寓(临时租赁住房)租赁管理办法》 2018年5月发布指出。

公开资料显示,蓝领公寓主要通过旧楼不拆改、新建短期闲置土地、存量房屋收储改造等方式建成。很多来自服务企业的农民工,尤其是物业、餐饮、保洁、保安四大行业,是蓝领公寓的主要服务对象。

“要安心工作,真的离不开那张床。”就城市而言,解决员工住宿问题是帮助企业解决人员快速流动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保障杭州市基础服务业供给。

为此,杭州非常重视蓝领公寓的建设,而不仅仅是“走过场”。

上面提到的杭州《蓝领公寓(临时租赁住房)租赁管理办法》是当地政府以“蓝领公寓”名义发布的第一个正式文件。2018年,蓝领公寓也被列为杭州新“六大硬仗”的重要工作。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杭州已募集蓝领公寓项目91个,房源35427套,距离2020年底4万套的目标已经不远。

在管理方面,杭州还开发建设了蓝领公寓管理系统

这4万套蓝领公寓可以说是用“真金白银”展现了一座城市的诚意,但也是需要激烈竞争的稀饭。因此,接受这种粥的门槛并不低。

按《蓝领公寓(临时租赁住房)租赁管理办法》: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未在杭州登记,申请人在公安机关出具的有效期内持有《浙江省居住证》或《浙江省临时居住证》;申请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

以上两点,很多“打零工”的流动人口都达不到条件。

同时,蓝领公寓不是直接租给个人,而是由雇主申请。除了对租房者本人的要求外,一些行政区还对用人企业的资质设置了门槛。

例子

如,杭州首个开展租赁的项目——王马里蓝领公寓,其要求申报单位为“下城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物业、餐饮、保洁、保安等服务性行业的单位,营业注册地址、经营场所及纳税地均在下城区,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不少于人民币100万元。”如此,更多小微企业也将出局。

图片来源:杭州市住保房管官方微信号

“杭州此举更多是配合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田莉认为,这类蓝领公寓诞生的考量在于,以前城市的关注点主要在发展产业,不太关注人居问题;慢慢地,各个城市开始意识到,产业发展同时也要把配套的员工住房问题解决好,这样才能更好地招商引资。

实际上,在许多高房价城市,类似做法不少。例如,同样是在2018年,苏州相城区黄埭高新区首个“蓝领公寓”正式面向辖区企业交付使用。当时的新闻报道中也明确提到:

“黄埭高新区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优秀人才前来投资创业……积极推进人才优居工程,建设蓝领公寓和新建、改建人才公寓及白领公寓等,满足高端人才、中层管理人员、技术员工等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田莉提到,还有城市将公租房定点出租给重点企业。这些类似措施,其实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一种扶持性政策,而并非着眼于普通流动人口。

03

“目前为止,各城市还没有真正放开给普遍外来务工人员的租赁补贴或租赁住房。”田莉向城叔谈到。

目前,各类人才公寓、蓝领公寓都设有不少门槛,而公租房则主要为户籍人口(一般最多放宽至持有居住证的市民)提供服务。

《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进城农民工中,租赁公租房的仅占1.3%,自购保障性住房的也只有1.6%。大量流动人口面临租房贵、租房难。

“这些大城市所面临的住房问题,通过政府公租房或者补贴来解决问题,也不现实。”田莉说,放开市场才是重中之重,在发展更广阔的租赁市场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做的事。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17年被视为“租购并举”元年。城市政策风向的变动,促使一些市场主体开始瞄准“蓝领公寓”。在长租公寓业内人士看来,蓝领公寓四人间、六人间等化整为零的出租模式,其坪效(一种效益指标,于长租公寓而言即每平方米能够获得更高的租金)要比白领公寓更高。

不过,这个新市场仍在发展初期,政策尚待完善,行业标准欠缺,大城市地价高、租售比低的客观条件,也限制着更多市场主体的热情,考验其运营能力。

在田莉看来,对于一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租赁住房,城市管理者在划出基本底线要求后,不应有过多、过高限制,以此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成本。

例如,目前租赁住房尚未有配套的规划设计标准,最后审批时许多项目需要参考商品房的标准。而我国商品房普通住宅标准较高,包括住宅主采光面居室的满窗日照时数、停车位配置比例等等,其中有的需求是针对普通家庭的,与租客并不完全匹配。

“我们遇到很多案例,过高的规划设计标准导致开发成本大幅上涨。比如北京有一个租赁项目,要求按1比0.5的停车位进行配置,这块地面积不大,如此配置停车位使项目造价增加数千万元,项目也因为这一争议耽误了较长时间。”田莉说。

与此同时,对于容纳低收入流动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非正规住房,怎样通过改造整治提升、保留它的居住功能,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曾追踪研究城中村数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城乡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裕民就曾指出,客观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每个城中村更新方案,都在把流动人口往外驱赶。

在住房供给需求矛盾较大、大城市土地供应紧张的背景下,田莉认为,“城市需要想办法增加供给,尽量避免各种限制”。

如何真正让外来务工人员“落地生根”,无疑是当下城市治理需要直面的共同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