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频道 > 房产动态 >

未来的房子我们会买得起吗 房价会降到我们能承受吗

导读 谁不想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为了房子,都望眼欲穿了。越是够不到就越想够,越够房价就越涨越高,这种心理其实就是遵循了墨菲定律,背后的作用

谁不想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为了房子,都望眼欲穿了。越是够不到就越想够,越够房价就越涨越高,这种心理其实就是遵循了墨菲定律,背后的作用总是表现在你的心理变化上,房价为什么总是跟自己做对?

未来的房子我们会买得起吗 房价会降到我们能承受吗

未来的房子我们会买得起吗?房价会降到我们能承受吗?我们的住房问题该如何解决?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们都有房子住呢?我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某种力量上,希望有救世主能够解救大家。曾经,马云被寄予厚望,近期又再次以另一种形式进军房地产,但是似乎通过他来实现梦想还是有点难。

其实,我早就说过,从我们的房地产新定位来看就已经不再过多追求对房价的调控,这是基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新定位,而房价也将趋于稳定,不会大涨大跌,意味着很多人不太可能指望靠房价下跌来实现买房的愿望。所以那该怎么办呢?

现在的调控思路不再只是从房价入手,在稳定房价后,提出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就很有意思了,这跟之前的表述是不一样的。

在2009年的工作报告中,就已经调整了。其中,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条中,将“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改为“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这种调整更加符合当前的政策要求,更加强调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的需求,应该说更加符合实际,同时对我们的住房观念的改变也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住有所居,就是对住房尊严的更加尊重,房子虽然兼具自住和投资属性,但首先要保证居住,让人们有挡风避雨的居所可以安定下来;居者有其屋,意指凡是需要定居(居住)的人都应当获得住所(房屋)。居者有其屋强调了对房屋的所有权,而住有所居强调了房屋的居住权,实际上是引导大家在居住选择上具有多样性特点。

现在的调控不难看出,正是这样的思路。在保证商品房市场化的同时,加大了住房的保障性力度,很多人可能不需要从市场上去解决住房问题,相信未来所有人都可以实现住房梦。

这样的梦想多久能实现?近日,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在电视节目上公开发言,他认为到了2035年,我国基本上能实现“居者有其屋”,意味着还有15年时间,我国将人人都有房住。根据一份调查,我国2019年中等收入的人数有4亿人(年收入在10万以上,50万以下的为中等收入)。如果在15年之后,这个数字能翻倍,那么“居者有其屋”就能得以实现。

我没有找到原话,所以“居者有其屋”我不知道是李稻葵自己说的,还是媒体说的,我想说人人有房住跟居者有其屋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基本上也没有谁睡大街上,只是现在不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心里是不安定不踏实的。如果改变现有的居住环境才是更重要的。

郁亮也说过,对老百姓而言,房地产行业长效机制要落到实处,核心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住有所居”,即城市的绝大多数家庭,最终都应该获得有尊严的基本居住条件;二是“居者有其屋”,意味着城市的大部分家庭最终能拥有自己的基本住房。同时在供给端,郁亮建议分层分级规划住房供应,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

或许15年后真的能实现“居者有其屋”,但当务之急是哪怕租房也要让大家住得安心住得放心,让人们把租房当成一种主动的生活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或许,到那时,人们也不再需要“居者有其屋”,“住有所居”就已经是非常和谐了。

所以,人们还用急着买房子吗?我还是那句话,别太当回事,你就凭感觉来吧,算账是算不出生活的,你想买有能力买那就买呗,但是对于无力承担的购房者来说,未来一定是市场和保障两条腿走路,缺了哪条腿都不能让人们实现住有所居。

有一点请放心,不管怎样,保障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这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而且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