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要热门城市房贷额度收紧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大家好,我是勇谈。全国主要热门城市房贷额度收紧的消息已经传开了,根据从市场上了解的事实来看,不少置业顾问和房产中介都明确表达了下半年住房贷款不好申请的意思。除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二手房贷额度吃紧外,热门新一线城市的房贷额度也吃紧,国内热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从过去的“买不起”——“贷不到”转变了,包括央行在内实行的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将有利于降温楼市,让房价回归理性。
从2020年3月份开始包括沪深在内的一线城市和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的二手房市场都一度出现火热情况,随即也带动了这些城市的新建住宅商品房价格大涨,这里面其实都是因为贷款资金流入楼市过多的缘故
沪深等一线城市从2020年3月份开始二手房价格同比上涨就维持在10%左右的同比上涨,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虽然说保持了5%左右的同比上涨,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维持相对较低增长是因为调控的结果。面对国内热门城市二手房价格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怎么解决?其实还是要抓住“楼市就是资本市”的基本逻辑,尽量减少流入楼市的贷款资金自然可以做到降温的结果
近1年来杭州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走势图
以杭州为例,上图所示是近1年来杭州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走势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从2020年6月份开始,杭州二手房价格继沪深等一线城市后开始出现大涨,截止到2021年5月份杭州二手房同比价格上涨已经达到了8.7%!远高于杭州目前公布新建商品住宅同比3.2%的增速。其实造成这个原因的根本还是银行贷款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过多导致的,尤其是在银行贷款通过各种渠道,比如:消费贷、经营贷等方式流入楼市,进一步助长了房价上涨。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事实证明寄希望于地方加强对消费贷、经营贷等资金的自查效果不明显,最明显的还是央行收紧钱袋子,行政力量要求各个银行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
近1年来我国M2同比增速走势图
上图所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从今年1月份开始我国央行已经在有意的降低M2增速(也就是货币增发)。截止到5月份的数据我们可以同比增速已经只有8.3%!已经处于近2年来的常态化水平,其反馈到市场的整体反应就是银行“钱袋子”不够鼓了。这个也是导致银行在刚过半年后就喊住房贷款额度不足的原因。
央行有意降低M2增速原因在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稳定,银行钱袋子不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过去半年中“放贷”太猛!贷款额度吃紧的情况下只能“舍小保大”
二手房跟新建商品房到底哪个更受银行青睐?毫无疑问是新建商品房,在房地产整个生意闭环过程中,银行与开发商和地方的关系是最紧密的。新建商品房卖的好,开发商才能有更多的资金还给银行,才能购买更多的土地,地方财政才能充裕。于情于理,在银行贷款额度吃紧的情况下,选择先抛弃二手房也是一种正确选择。那么银行的这种选择对于购房者来说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房贷
首先,买房的成本更高是必然。早在2019年10月份银行实行LPR贷款利率的时候就意味着住房贷款要遵循市场行情。当市场上资金充裕的时候,LPR利率会降低,银行的房贷利率也会降低,反之亦然。这个也是为何不少新一线城市近期纷纷被曝出房贷利率上涨的原因,毕竟银行还是靠吃利息差来获利的,“价高者得”的道理大家要懂得。
其次,卖房的业主苦日子要来了,持有成本将会持续增加。尤其对于二手房市场的影响最大,已经有武汉、杭州等城市的部分银行开始停贷二手房,哪怕能够放贷的贷款利率也被提高到6%左右。购房成本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到购房者的心理,观望情绪加重是大概率事件。对于急于卖房的业主来说可作出的选择不多,要么降价甩卖,要么熬!
最后,短时间内对于开发商影响不大,但是长期下去开发商的日子也不好过。2021年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将是大概率。二手房市场的利空消息很快会传递到新建商品房市场,对于非刚需来说因为购房成本的增加,自然会多考虑下。市场上的直接反馈就是购房群体减少,真实需求减少,开发商将进入卖房难的阶段。
实行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彻底打到了房地产的“七寸”,在禁止消费贷、经营贷等违规资金进入楼市后,楼市就缺少了继续被“鼓吹”的原动力!我们已经走在稳定楼市,稳定房价的正确道路上
我国楼市存在泡沫这个是公认的事实,我们解决楼市泡沫的途径也已经十分明确。稳定楼市基本稳定,减少进入楼市资金,逼迫房地产开发企业“造血”等这套组合拳下来,我们距离真正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已经不远了。对于购房者来说,还是要牢记“房住不炒”这个善意的警告。
楼市
全国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房贷额度吃紧,一方面的因为过去半年房贷资金使用过多导致的楼市过热;一方面是因为央行采取了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想楼市健康,我们确实需要让楼市“饿一饿”,让这个“虚胖”减下来。
对于购房者来说,如果是非刚需的话我还是建议多等等!购房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倒逼开发商做出打折促销的决定只是时间问题。目前只有恒大等个别房企在采取这个行动,未来不排除有更多的房企参与其中。到底是要“等死”还是要“求生”?相信绝大多数房企会做出自己的正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