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频道 > 高端访谈 >

备受关注的万亿俱乐部最大规模扩围潮终于尘埃落定

导读 随着2020年东莞经济数据正式出炉,备受关注的万亿俱乐部最大规模扩围潮,终于落定。7个准万亿城市中,除东莞爆冷未能过线外,另外6座城市—

随着2020年东莞经济数据正式出炉,备受关注的“万亿俱乐部”最大规模扩围潮,终于落定。

备受关注的万亿俱乐部最大规模扩围潮终于尘埃落定

7个“准万亿城市”中,除东莞“爆冷”未能过线外,另外6座城市——泉州、济南、合肥、南通、西安、福州均携手晋级,万亿城市也由此扩至23城。

在此之后,“万亿俱乐部”还将如何进一步扩围?

只有一步之遥的东莞无疑将是一枚重要的“后备军”。而在其身后,“准万亿城市”出现明显断档:GDP排名紧跟东莞的烟台,2020年GDP为7816.42亿元,离万亿门槛尚有2000多亿元距离。

但新一轮竞争已蓄势待发。根据各地陆续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不少城市已瞄准GDP万亿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GDP紧随东莞之后的烟台、常州、徐州、唐山、温州、昆明、厦门、长春等,均已明确未来五年将力争迈向万亿级城市,而刚刚官宣2020年GDP达5509.52亿元的嘉兴,亦在展望2025年时提及地区生产总值“力争1万亿元”。

必须指出的是,大连、沈阳虽未明确提及这一目标,但经济体量与上述城市处于同一梯队,这里也纳入比较。在这些“准万亿城市”中,潜藏着更多中国城市格局变迁的信息。

长三角赢了珠三角

在分析各省新一轮经济增长时,城叔就曾提及,2020年江苏GDP成功超过10万亿,与今年突破11万亿的广东共同位列“10亿俱乐部”。(猜你想看:《29省份最新GDP排名:福建超湖北,江西超辽宁,贵州超山西》)这也意味着,两省将在全新的体量上展开竞争。

竞争如何展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省内城市的发展前景。

过去一年,江苏城市表现格外亮眼。一方面,南通以4.7%的GDP增速进入万亿俱乐部,江苏万亿级城市数量也由此升至4个,成为全国省份中第一个拥有4个万亿城市的省份。另一方面,在“准万亿城市”序列中,江苏还有两座城市在7000+亿水平,且均表现出不错的增长势头,令江苏经济后劲十足。

相较之下,广东的情况不甚乐观。

尽管在2019年的“准万亿城市”中,东莞排名仅次于泉州,但局面在去年被大幅扭转,未能突破万亿的东莞在GDP排位中一次性下降5位。在外界的期待声中,东莞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梳理东莞去年的经济表现,与南通及江苏另外两座“准万亿城市”常州、徐州相比,可以看到,东莞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仍未转正,消费、进出口均处于负增长,投资撑起了经济恢复基本盘。而南通、常州、徐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已回正,进出口增速也由负转正,徐州更是达到两位数增长。

更大的“危机”在于,东莞之后的准万亿城市中,广东城市的身影尽数“消失”。以2019年数据为参照,GDP排名在东莞之后的广东城市惠州,2019年GDP仅为4177.41亿元,尚不及东莞一半。

事实上,对比广东与江苏两省,均衡性的差别一直较为突出。与江苏南、中、北均有较强城市坐镇相比,广东强市不仅集中在湾区东岸,且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两组城市组合占据广东全省一半以上的GDP。尽管平衡珠江口两岸、发展粤东西北的说法已“老生常谈”,但缺乏“腰部城市”的问题仍未改善。

整体而言,江苏城市梯度合理,在经济表现上更具韧性。

制造业大市“唱主角”

换一个角度来看,两省城市的迥异表现,亦可能源自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

与此前万亿级城市不同,随着经济大省省会城市纷纷迈过万亿城市门槛,新的“准万亿城市”行列中,制造业大市开始占据主要地位。除昆明和沈阳两市外,其他城市二产占比均超过40%,东莞、嘉兴、唐山更超过50%,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市。

制造业大市已表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举例而言,根据各城市公布的最新数据,2020年唐山GDP已超过以软件外包等产业为支柱的大连。

具体来看,唐山在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进出口总额三项上均超过大连。

唐山工业表现为何如此亮眼?更细分的数据显示,在唐山主要工业门类中,主要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8.6%。其中,机器人、电子及智能仪表两个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72.8%和8.8%,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超过60%的节能环保产业,亦增长33.8%。

换句话说,唐山的产业转型正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推动其经济实现整体超越。

检验制造业大市的发展状况,转型成功与否是一个重要指标。不妨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粗略观察。

(注:标“*”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其余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

在公布相关数据的8座城市中,除昆明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基本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若仅从高新技术产业角度看,唐山增速最快,占比也最小,仍处在高速提档升级阶段;温州、厦门两市占比已超过50%,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处于不同转型期的城市同台竞技,也将成为制造业大市时代的一大看点。

回到江苏、广东两省的新一轮竞争上,东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低,同样可能源自其自身结构调整的需求。回顾五年前,东莞曾经历一波企业退潮期,不少传统工业厂房腾退曾一度引发担忧;随后,华为等公司迁入,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企业 “腾笼换鸟”。东莞的变化仍在继续,对于其他制造业大市,也将面临类似的考验。

长春“搅动”东北格局

制造业大市的“进击”,也带动一度沉寂的东北城市迎来新机。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长春GDP一举超过沈阳,与大连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未来一段时间,东北城市格局或迎来新一轮洗牌。

与大连、沈阳尚未明确提出“十四五”破万亿目标相比,GDP首次迈过6000亿门槛的长春,则率先行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长春提出“十四五”目标为“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把长春建设成为常住人口超1000万、经济总量迈向万亿的特大型城市”。

这或与大连、沈阳两市多年“候补”的命运有关。

早在2011年,沈阳“十二五”规划纲要出炉时,当地媒体就曾测算:纲要提出到2015年沈阳年均增长12%以上,根据2010年沈阳GDP,到2015年沈阳将突破万亿,进入“万亿俱乐部”行列。当时,GDP排名比沈阳高2位的大连,同样被外界看好。

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关于两市即将破万亿的预测就会出现。但直到如今,两市离万亿均还有3000多亿元差距。

与此相一致的是,大连与沈阳经历GDP排名逐年滑坡,从2010年的10名边缘、到2019年跌出30名开外。

两座城市的发展代表了大部分东北城市的困境:曾因老工业基地而分享最初的增长红利,但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未能及时调整赛道,过去惯性的发展方式成了进一步突破瓶颈的“绊脚石”。

但长春的进击,为东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从省级层面来看,去年吉林的表现格外突出,成为东北三省GDP增速唯一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城叔曾分析过,增速达12.8%的汽车制造业,是吉林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而长春则是重中之重——根据前三季度数据,长春汽车产业增长16.3%,带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去年6月,长春进行新一轮区划调整,通过代管公主岭市,不仅扩大了城市发展边界,也推动汽车产业链进一步整合。

眼下,在“东北第一城”掀起新一轮讨论同时,能否借势实现东北振兴,也将使这三个 “准万亿城市”更受关注。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