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新城产业化发展实现错位竞争
3月19日,上海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制订及实施的相关情况。
会议指出,五个新城是上海重要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是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上海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五个新城产业化发展,实现错位竞争
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朱剑豪、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市交通委总工程师李俊豪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介绍,产业是新城发展的动力,在新城建设“1+6+5”政策体系中,市经信委牵头制定了《产业专项方案》。
“十四五”推动新城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两个聚焦”,聚焦实体经济、聚焦协同发展,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起点布局高端产业,高浓度集聚创新要素,着重推进“一城一名园”建设,构建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体系。
以“一城一名园”建设,实现新城品牌、产业品牌、园区品牌的有机统一。把“名园”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持各个新城依托现有园区基础,统筹新城内外的园区发展,通过共享品牌、互通资源、整合机制等途径,打响一个“名园”品牌,全力提升竞争力和显示度;同时,通过产城融合、业态融合的“两个融合”发展,推动“名园”成为新城和产业的标志,一提到“名园”就代表了新城。
以“名园”为核心载体,突出产业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将“名园”建设作为促进产业错位竞争的有效路径,落实全市产业地图,针对每个新城的产业基础,谋划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推动政策资源向“名园”和特色产业集聚,加快导入重大产业项目。统筹新城项目招商,在“名园”内更多引进与产业定位相匹配的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圈。在财税、土地、人才、住房等方面,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吸附力和场效应。
五个领域推出21项重点举措
《专项方案》具体提出了新城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养老和社区服务领域21项重点举措以及每个新城的重大项目。
比如,教育领域,根据新城人口变化趋势,前瞻性规划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每个新城至少拥有1所高职以上高等教育机构或校区,打造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领衔、覆盖义务教育学校的示范性学区集团。
医疗卫生领域,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城扩容下沉,推进第一人民医院南部院区、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新华医院奉贤院区、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等新城医院项目建设,实现每个新城至少有1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或院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临床成果转化,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
文体旅领域将深入挖掘打造每个新城的独特文化品牌和专业体育赛事,每年举办不少于5次的市级以上文旅活动和体育赛事。聚焦新城群众文体需求和区域发展实际,布局建设高水平文体设施,人均公共文化社会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2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
养老和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医养康养服务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新城特色的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品牌,实现“一城一品牌”,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高质量覆盖。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朱剑豪介绍,上海以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线,结合各新城自身资源优势,在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围绕“生态惠民、宜居安居、低碳绿色、智慧治理、韧性城市”五大方面形成具体行动。
优化落户居住政策,吸引人才
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透露,为配合《实施意见》,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加快推进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主要有五个方面20条政策,包括加快吸引各类人口人才向新城集聚、实施人才安居住房政策、加大规划土地保障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等。
“有关吸引人才的支持政策,主要从吸引人才和完善住房体系两方面发力。”阮青介绍,在人口政策方面,优化新城人才落户和居住政策、着力培养引进技能人才。“比如提出针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缩短居转户的年限,实施居住证专项加分等,研究新城社会事业人才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加大优秀教师、医生向新城的流动等举措。”
在住房政策方面,完善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引导住房在新城合理布局,完善新城大型居住社区功能。“比如要研究建立租购并举、租售衔接的人才居住政策,增加新城人才公寓、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比重。”
此外,支持政策还提出要加大对新城放权赋能力度,扩大新城发展和管理自主权,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完善各区新城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新城集聚。阮青表示:“目前市级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六项具体配套政策的细则,预计今年上半年这些细则将陆续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