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不良贷款 正在呈几何倍数增加
房地产不良贷款,正在呈几何倍数增加。
据《中国经营报》近日报道,相关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商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上升,仅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幅就达50%,多家银行增幅超过100%,甚至有城商银行增幅逾1000%。
也就是说,全国范围内的银行,房地产逾期贷款总额增加了一半,有地区坏账甚至猛增10倍以上,这样的增幅实在过于惊人。
我查了一下报告的出处,是某资管机构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统计数据来源是各大银行发布的年报。
从年报披露情况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上升, 由2019年486亿元升至2020年729亿元,增幅50%。
其中,渤海银行增幅达1479.47%,中信银行从1.19%增长到了3.35%,增幅达181.51%。
同时期,房地产贷款余额由4.64万亿元升至5.17万亿元,增幅11%。
当然,729亿元的涉房不良贷款,跟银行5万亿房地产贷款余额比起来,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但同比增速如此之高,值得我们警惕。
分析这些不良涉房贷款的来源,不难发现,几乎全部都是房地产行业企业信用违约、爆雷、跑路。
证券日报6月份有个报道,受“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及业务布局过于集中导致周转不畅等因素影响,今年房企整体融资规模萎缩,蓝光发展、华夏幸福等千亿元量级房企已经出现债务违约现象。
以前,大都是中小房企会出现信用违约,如今动辄千亿营收级别的房企都开始出现爆雷,足见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压力有多大。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房企海外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约1511亿元,同比下降约29%(较2019年下降约47.4%),为2018年以来最低点。不仅是海外融资,5月份境内融资同样表现出规模较小的特征。
看来,过惯了赚快钱日子的房企,未来要习惯过苦日子了。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百强房企净利润率仅有11.2%,同比上年下跌0.7个百分点。
前段时间,“杭州地产一哥”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最近在杭州集体土地出让中,公司获取了5块土地,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此言一出,尽皆哗然。
南京的土拍也一样,好地研究院数据也显示,保利G28地块、新城G46地块、江苏富园G42地块、万科G47地块的预期销售利润率分别仅为0.9%、0.6%、0.5%、0.3%。
房企爆雷绝不单单是孤立的事件,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最近两年,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超过40%,商业银行近乎半数的信贷资源都流向了房地产,若加上公积金贷款,将达到50%左右。
当银行把房企贷款视为优质业务时,就意味着,宝贵的信贷资源会源源不断流入房地产,如果再加上资管、理财等“影子银行”,金融体系就会被房地产所捆绑。
一旦房价出现大幅波动,部分城市出现流动性枯竭,大量房子因为高估而无人接盘,接下来就会面临弃房断供、财政收入减少、开发商跑路,银行出现坏账、集中兑付、抵押品价值大跌的风险,到时候就不是几家房企出现坏账的问题了,而是所有银行都被房企给“拖累”。
这也是高层今年决心要遏制房地产过度金融化的原因。
在供给端,给银行设下两条红线,分别是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像工农中建交几家大型银行,两大指标分别是40%、32.5%。
在需求端,给房企设下三条红线,分别是“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超过这三条红线就不能再发债借钱。
中国的房企,都是依赖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经营来扩大规模的,从拿地到建房,每个环节都要“借钱”才能保持扩张速度,限制开发商借钱,相当于掐住了他们的“七寸”。
说到底,还是过去10年信贷资源往楼市流入太迅速,以至于现在“大而不能倒”,这种情况下,只能慢慢地“挤泡沫”,用时间换空间,先压制住资金流向房地产的速度,再通过产业升级、开征房产税、限购限售等手段实现平稳过渡,不让房价出现大起大落。
经济学家盛松成前几天说,如果地价持续上涨,势必导致房价越来越高。
同时,从房价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房价上涨1%会带动工资水平上涨0.07%,工业企业的利润会下降0.01%,居民消费下降0.05%。
地价持续上涨,会导致房价的持续上升,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居民消费也会不断下降。
显然,以前房地产粗放的发展模式,虽然改善了我们的居住条件,让房企和银行不断扩张,千亿营收的开发商越来越多,银行把房地产视为“香饽饽”,但任由不良贷款增长,反过来却吞噬了实体经济、就业机会、居民消费。
值得庆幸的是,调控风向已经转变,开始从限购限售等“行政手段”,转向压降房贷规模的“金融手段”,惟其如此,才能为下一个10年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房地产不良贷款,正在呈几何倍数增加。
据《中国经营报》近日报道,相关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商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上升,仅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幅就达50%,多家银行增幅超过100%,甚至有城商银行增幅逾1000%。
也就是说,全国范围内的银行,房地产逾期贷款总额增加了一半,有地区坏账甚至猛增10倍以上,这样的增幅实在过于惊人。
我查了一下报告的出处,是某资管机构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统计数据来源是各大银行发布的年报。
从年报披露情况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上升, 由2019年486亿元升至2020年729亿元,增幅50%。
其中,渤海银行增幅达1479.47%,中信银行从1.19%增长到了3.35%,增幅达181.51%。
同时期,房地产贷款余额由4.64万亿元升至5.17万亿元,增幅11%。
当然,729亿元的涉房不良贷款,跟银行5万亿房地产贷款余额比起来,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但同比增速如此之高,值得我们警惕。
分析这些不良涉房贷款的来源,不难发现,几乎全部都是房地产行业企业信用违约、爆雷、跑路。
证券日报6月份有个报道,受“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及业务布局过于集中导致周转不畅等因素影响,今年房企整体融资规模萎缩,蓝光发展、华夏幸福等千亿元量级房企已经出现债务违约现象。
以前,大都是中小房企会出现信用违约,如今动辄千亿营收级别的房企都开始出现爆雷,足见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压力有多大。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房企海外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约1511亿元,同比下降约29%(较2019年下降约47.4%),为2018年以来最低点。不仅是海外融资,5月份境内融资同样表现出规模较小的特征。
看来,过惯了赚快钱日子的房企,未来要习惯过苦日子了。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百强房企净利润率仅有11.2%,同比上年下跌0.7个百分点。
前段时间,“杭州地产一哥”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最近在杭州集体土地出让中,公司获取了5块土地,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此言一出,尽皆哗然。
南京的土拍也一样,好地研究院数据也显示,保利G28地块、新城G46地块、江苏富园G42地块、万科G47地块的预期销售利润率分别仅为0.9%、0.6%、0.5%、0.3%。
房企爆雷绝不单单是孤立的事件,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最近两年,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超过40%,商业银行近乎半数的信贷资源都流向了房地产,若加上公积金贷款,将达到50%左右。
当银行把房企贷款视为优质业务时,就意味着,宝贵的信贷资源会源源不断流入房地产,如果再加上资管、理财等“影子银行”,金融体系就会被房地产所捆绑。
一旦房价出现大幅波动,部分城市出现流动性枯竭,大量房子因为高估而无人接盘,接下来就会面临弃房断供、财政收入减少、开发商跑路,银行出现坏账、集中兑付、抵押品价值大跌的风险,到时候就不是几家房企出现坏账的问题了,而是所有银行都被房企给“拖累”。
这也是高层今年决心要遏制房地产过度金融化的原因。
在供给端,给银行设下两条红线,分别是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像工农中建交几家大型银行,两大指标分别是40%、32.5%。
在需求端,给房企设下三条红线,分别是“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超过这三条红线就不能再发债借钱。
中国的房企,都是依赖高周转、高负债、高杠杆经营来扩大规模的,从拿地到建房,每个环节都要“借钱”才能保持扩张速度,限制开发商借钱,相当于掐住了他们的“七寸”。
说到底,还是过去10年信贷资源往楼市流入太迅速,以至于现在“大而不能倒”,这种情况下,只能慢慢地“挤泡沫”,用时间换空间,先压制住资金流向房地产的速度,再通过产业升级、开征房产税、限购限售等手段实现平稳过渡,不让房价出现大起大落。
经济学家盛松成前几天说,如果地价持续上涨,势必导致房价越来越高。
同时,从房价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房价上涨1%会带动工资水平上涨0.07%,工业企业的利润会下降0.01%,居民消费下降0.05%。
地价持续上涨,会导致房价的持续上升,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居民消费也会不断下降。
显然,以前房地产粗放的发展模式,虽然改善了我们的居住条件,让房企和银行不断扩张,千亿营收的开发商越来越多,银行把房地产视为“香饽饽”,但任由不良贷款增长,反过来却吞噬了实体经济、就业机会、居民消费。
值得庆幸的是,调控风向已经转变,开始从限购限售等“行政手段”,转向压降房贷规模的“金融手段”,惟其如此,才能为下一个10年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