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频道 > 楼盘信息 >

房市前沿资讯:从忧居到优居——贵州省贵阳市房地产业简史

导读 不一样的楼市观察助力科创新城潮流生活,精选每日楼市及时动态、文章等信息。为您提供最新资讯,把握行情快速出击。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一起分

不一样的楼市观察助力科创新城潮流生活,精选每日楼市及时动态、文章等信息。为您提供最新资讯,把握行情快速出击。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最新的楼盘资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房子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阳房地产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本土房企崛起到外来房企进驻,在房地产业的推动下,人们的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巨大改善,百姓的安居梦想照进了现实。

70年来,从砖瓦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陋室,到拥有宽敞的电梯房;从排队上公厕,到拥有独立卫生间;从一套两居室的小房子,到一套或几套带有花园的大房子,甚至别墅……这些住房的变化,经历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岁月激荡,见证着贵阳人居住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变迁,讲述着时代进步的故事。

从“忧居”到“有居”住房产业曲折中前行

从土坯房、平房到楼房,从论资排辈才能等上的公房到只要有钱就可以买的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的狭小筒子楼到厨卫齐全的舒适套房。70年弹指一挥,关于房子,73岁的退休职工杨育本见证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说的太多,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的家变得越来越宽敞、温馨。”

杨老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住房资源十分短缺,住房来源大多依靠统筹安排现有住房,或者合理分配新建住房。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住房领域初步建立起低租金的福利房供给制度。

“当时的居住条件非常糟糕。别提有多艰苦了。”回想起40年前,杨老感慨万千,他回忆道,“那个年代我的一家住在父亲单位的一栋土墙房里,一间一间的,很多人家全家人蜗居在一间房里。厨房是露天的,厕所是公用的。”

“1967年参加工作,分得一间厂里提供的宿舍,虽然是二层楼房,其实就像现在的学校教室,挺知足的!”杨老说,楼房对于不少人来说是陌生的,能有一个属于自己单独的房间更是想都不敢想。

据相关统计,改革开放前夕,全国190个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仅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存量房中还存在大量危房和棚户区,住房质量得不到保障,住房问题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刻。

就在这一时期,全国多个城市进行了住房改革的实践性探索,诸多创新迈出了第一步:1979年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获批、1980年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成立、1985年第一笔住房按揭贷款发放、1987年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

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成为中国城镇住房改革历程上的里程碑。住房由过去国家、单位统包改变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信贷体系逐步建立,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渐具雏形。

贵阳商品房市场的真正开端,大约是从1992年贵阳正式列入内陆开放城市以后。从1996年起,贵阳房地产行业起步,正式融入了“房改”的大潮之中。

百姓开始走出了“忧居”的窘境,逐步实现“有居”生活。杨老一家正是在这一时期贵阳最早建成的宅吉小区购买了一套两居室60平米的住房。这一次,他第一次搬家,家里有了专门的客厅,新添了沙发等家具。“感觉生活迈进了一大步。”说起那时的情况,杨老充满了怀念。

从“有居”到“优居”本土房企多盘齐发

从1996年至今20多年时间,贵阳房地产行业从起步到蓬勃发展,老百姓居住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贵阳市政府于1993年7月公布《贵阳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实施办法》;有关部门于1993年、1994年先后规定,对房地产开发以经营企业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制度,对房屋出租实行租赁许可证制度。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式宣告了福利分房时代的结束,商品房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

从1998年开始,国家大力推进住房货币化政策,同时银行开始对居民住房贷款“开闸”,杨老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成为了贵阳商品房市场的第一波“尝鲜者”。

住房由过去国家、单位统包改变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信贷体系逐步建立,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渐具雏形。在此背景下,贵阳市场上出现了金顶山小区、沙河花园小区、黄山冲小区、青山小区、东山小区等新兴住宅项目,第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建成的栖霞小区。虽然规模不大,但已摆脱了原来单位宿舍那种模式,房地产业犹如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展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据杨老回忆,中天花园称得上是贵阳第一个在环境、配套、管理上都实现一定规模的居住社区,也是当时贵阳为数不多可以办理按揭贷款的项目。杨老看中了中天花园的房子,当机立断按揭买了第二套商品房,100余平方米的两室两厅房子更宽敞了。杨老说“心里也更敞亮了”,谈起自家住房的变化,都是幸福满满的记忆。

“北中天,南兴隆”,是贵阳市民对中天花园和兴隆花园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在贵阳南部的小河,也兴起一场地产风云,兴隆城市花园打造的“法兰西风情小镇”初现规模。“一北一南”,不仅提升了贵阳人的居家水平,还加快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城镇化的进程。

此后,房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00年左右的中天星苑,凭借高品质的项目定位,将贵阳房价迅速从每平方米1000多元拉到了约2400元。随后的在水一方、蓝波湾、盛世花城、亨特国际等,又让贵阳商品房品质和房价步步提升,市场迎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

在产品方面,2000年以前,贵阳主要以6-8层的多层步梯房为主,住宅产品单价普遍在1000多元每平方米。

此后,高层电梯房的出现开始拉动房价上涨,在水一方、蓝波湾等中高端小区,也一再刷新贵阳的房价。

2005年以后,高层住宅唱起主角,房价也在拿地成本、建安成本、综合品质等多重因素的助推下不断上行。

2000年前后,房地产企业在新区、近郊相继布局,整个产业运行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风格创新、户型多元、景观提升、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等全新开发理念逐渐的引入,使得中天、鸿基、兴隆、宏立城等本土品牌房企被置业者所熟知。

值得一提的是,宏立城集团继开发了贵阳首个百万平方米大盘——山水黔城之后,又拿地建设超级大盘花果园,成为贵阳城中村改造的中坚力量。差不多同一时期,中天城投集团兴建的中天未来方舟,其以改变传统地产开发模式所带来的单一居住功能,从区域规划和城市功能的高度上,将复合地标、生态、商业、商务、旅游、休闲等功能融于一体。除此之外,像恒丰、智诚、亨特、银海等,找到了新的自身定位,并形成了日渐稳固的品牌影响力,也为人们美好居住生活从“有居”到“优居”提供了保障。

从本土房企“一枝独秀”到外来房企百花齐放

时间到了2005年左右,本地房地产市场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全国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大举进入贵阳。在此之前,20万、30万平方米的楼盘已被定义为大盘,100万平方米的山水黔城更称得上“天量”。然而保利、新世界、世纪金源等房企的相继进驻,一次次刷新了贵阳楼市的体量与品质的定义。

事实上,在2002年,云南官房算得上是进入贵阳最早的外来房企,其打造位于蛮坡的康居示范小区欣歆园,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在当时已算得上“大盘”。官房还是以“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交付使用”,开创了当时贵阳房地产开发中大型小区最快建房交房速度,并创新实现了“整体开发、现房销售”的开发模式。

2005年,保利地产在乌当区打响了进军贵阳市场的第一枪。此后,保利地产以保利温泉为新起点,用10年时间相继开发了保利溪湖、保利凤凰湾、保利2010等10个项目,成功在贵阳市场站稳脚步。

保利的发展只是外来房企在贵阳扩张的一个缩影。继保利进驻贵阳之后,外来房企落地贵阳的开发热潮也随之掀起,随后几年时间,香港新世界、恒大、中国水电、远大、绿地、中国中铁、美的、万科、中渝、碧桂园、俊发、中航、华润等国内品牌房企也相继进驻贵阳。

从贵阳房地产市场2017年上半年年报来看,前20强的榜单中,贵阳本土房企仅占6席,其余14家均为外地品牌房企,而在前10的榜单中,本土房企仅占3席,分别是中天金融集团、贵州宏立城集团和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有限公司。

对于贵阳楼市来说,2018年是标杆性的一年。这一年,旭辉、融创、宝能、龙湖等众多Top系房企陆续进驻贵阳;这一年,新项目的亮相可谓是精彩纷呈;这一年,贵阳楼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活力,使得贵阳楼市的区域发展从当初的“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7月,旭辉拿下白云区泉湖公园南侧6万余平方米地;9月,旭辉发布了其在贵阳的首作案名——“旭辉·观云”。该项目是旭辉为贵阳定制的滨水都会项目,也是旭辉第五代产品发布后的贵阳首发力作。

数据显示,近5年来,外来品牌房企数量逐年增加,已占据了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同台竞技,各显神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贵阳的住宅产品从小高层到高层、从别墅到洋房、从大平层到复式楼、从普通小区到高档住宅区,丰富的物业形态给置业者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

据国家统计局贵阳城调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贵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4.2平方米。

贵阳城市生活的演变,让人们对“家”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在不断完善。拥享城市繁华配套,感受生活的舒适自如,获取心灵的静谧,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提升生活品质的方向与目标。从普通住宅到气质华宅,从毛坯房到精装房,从最初的买功能到买环境再到买生活方式,从单一的建筑风格到多样化的环保节能建筑集群……城市生活的每一次变革中,房地产业都是最重要“推手”。

对话

房子越住越大便是生活中最大的满足

迈入古稀的杨育本,退休后偶有写日记的兴致。他笑说,随着年岁渐长,喜欢回忆年轻时,也爱记录当下生活。

“每当夜幕降临,走近窗前,我都会被小区的夜景给迷住。且不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霓虹灯下被装扮得多么绚烂,单是从栋栋高楼那一个个窗户里透出的万家灯火,就使我感觉到时代的变化给生活带来的多么丰富的色彩。”在杨育本的日记里,老人这样说。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杨育本进厂不到几年,分配到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单位住房。正是在这里他结婚了,和新婚妻子一起,住进了集体宿舍。他形容,在集体宿舍生活的年月里,虽然每家每户都挤在楼道里一起做饭,厕所一个楼层只有一间,但夜晚做饭后,一家家聚在一起,相互品尝各家的美味,再谈谈家长里短,日子平淡而温馨。也正是在这个50平方米的小家里,他的儿子和女儿出生了,一家四口,简单却幸福。

时间来到90年代,杨育本购买了一套60平方米的商品房,告别了单位宿舍,住进了楼房。“房子一下子大了这么多,原先的家具肯定用不了了,我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添置了新家具,开始了新住房的生活。”在日记里,杨育本这样写到。

购买了第二套住房,进入退休后的生活,他便是和老伴到儿女的住处一起含饴弄孙,闲暇时便在小区里,散步聊天,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新中国给了我们很多福利,对于老百姓来说,房子越住越大,便是生活中最大的满足。”对于70年住房变迁的感受,杨育本用“幸福”二字形容。

记者:为什么会感觉70年住房的变化会给你这么大的幸福感?

杨老:我是和新中国一起走过来的,小时候受过很多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工人,也让自己住的地方越来越宽敞,当然幸福。

记者: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住房变化?

杨老:以前急着没房住,到了有房住,现在是挑房住,变化巨大啊!

记者:以后你对自己的住房有哪些期待呢?

杨老:如今我已入古稀了,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后辈越来越好,我呢,和老伴安享晚年,现在住的房子已经够宽敞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