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提升城市人居品质——
旧城区改造看起来不错,生活也更好了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期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后,这项工作引起了老百姓更广泛的关注。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惠民生扩内需,促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促进政府、居民和社会力量之间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
社区是人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地方。社区的设施建设、环境管理和便利程度与每个城市居民的幸福息息相关。但是老小区长期失修,设施不齐,也不够方便,所以城市老小区改造成了很多人的期待。
今年,中国城市旧社区改造按下了快进键。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惠及数亿人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惠民生扩内需,促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规划,2020年我国将启动改造3.9万个城市老旧社区,涉及居民近700万人;到2022年,城镇老旧社区改造的体制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到“十四五”期末,结合本地实际,力争在2000年底前基本完成拟改造的城市旧社区改造任务。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截至去年5月底,据报道有17万个城市旧社区需要改造,涉及数亿居民。
“旧社区改造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表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是因为群众有期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不改,改什么,怎么改?仍需坚持居民意愿,尊重居民意愿,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改善的好坏也要由居民来评价。变更后如何管理,仍需指导居民协商确定。”黄艳说。
黄艳介绍,老旧小区改造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切入点,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目前,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7月,全国新改建城市老旧社区2.22万个,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6.4%,比6月底提高16个百分点;涉及居民442.74万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2.7%,比6月底提高15.6个百分点。
旧住宅小区改造内容的拓展
如何改变旧的城市社区?
许多城市都进行了旧住宅区的改造。这次有什么不同?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改造的内容有所拓展。按照黄艳的说法,过去主要局限于基础改造,这次扩大到完善升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次全面的城市更新和升级。在第
推广类积极推广,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立足社区及周边地区实际。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和智能化改造,包括社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卫生服务站等公共卫生设施、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周边防护等智能感知设施、养老、护理、助餐、家政保洁、便民市场、便利店、邮政快递终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的改造或建设。
根据黄艳的说法,改善班和提升班基本上是菜单式的。每个人都需要并同意寻找资源来做这件事。在实践中,要结合供给侧改革,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为居民提供菜单选择。
改造资金由三方共同承担
老小区改造资金从哪里来?黄艳介绍,未来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立政府、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分担机制。
"旧社区改造的主体是居民."黄艳表示,将合理落实居民出资责任,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积极推动居民参与改造,可通过直接出资、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转移社区公共收入等方式实施。还需研究利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进行城市老旧社区改造的方式,支持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鼓励居民通过捐款、物资、劳务等方式支持改造。并鼓励有需要的居民结合社区改造进行室内改造或装修和家电更新。
社会力量也
有机会参与到老旧小区改造中去。有关部门将引导专业经营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出资参与小区改造中相关管线设施设备的改造提升;改造后专营设施设备的产权可依照法定程序移交给专业经营单位,由其负责后续维护管理。通过政府采购、新增设施有偿使用、落实资产权益等方式,吸引各类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各类需要改造设施的设计、改造、运营。支持规范各类企业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改造。支持以“平台+创业单元”方式发展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服务新业态。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负责人刘世虎表示,老旧小区改造要创造条件引入社会资本。各地方应建立存量资源整合利用机制,合理拓展改造实施单元,盘活存量房屋设施和低效土地,统筹小区内地下空间、公共房屋、闲置的堆煤场和锅炉房,以及小区周边公共房屋和低效利用的工业用地、非住宅用地、空地、荒地以及厂房等,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工程总承包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建设,主要用于提供养老、托育、停车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解决“一老一小”和停车难等民生难题。